科普知识

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张水生 | 失眠非小事 调理要科学


发布时间:2025-06-20


随着身体机能衰退,失眠成为困扰老年人群的常见问题。我国60岁以上人群失眠患病率达30%-40%(引用《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》)。长期失眠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、情绪焦虑,威胁健康安全。现结合中西医优势,为您解析老年失眠的防治要点,助您科学调理,提升生活质量。

失眠的常见原因

1.生理因素。褪黑素分泌减少、慢性疼痛、心肺功能下降。  

2.心理因素。退休后社交减少、孤独焦虑、疾病担忧。  

3.疾病关联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脑卒中等慢性病干扰睡眠。  

中医调理:养心安神,平衡阴阳

中医认为失眠多因“心神失养”或“肝火扰心”,需辨证施治:  

1.心脾两虚型(多梦易醒、乏力)  

推荐方剂:归脾汤加减,或日常饮用“桂圆红枣茶”(桂圆10g、红枣5颗)。  

穴位按摩:睡前按揉神门穴(腕横纹尺侧凹陷处)、内关穴(腕横纹上2寸),每穴3分钟。  

2.肝火扰心型(入睡困难、急躁易怒)  

推荐方剂:龙胆泻肝汤加减,或饮用菊花决明子茶(菊花5g、决明子10g)。  

足浴疗法:艾叶15g、玫瑰花10g煮水泡脚,疏肝解郁。  

西医干预:精准检查,对症治疗

1.必要检查。多导睡眠监测(排查睡眠呼吸暂停)、激素水平检测(如甲状腺功能)。  

2.药物选择。短期使用非苯二氮䓬类安眠药(如右佐匹克隆),避免长期依赖。  

生活方式建议

1.固定作息。每日同一时间起床,午睡不超过30分钟。  

2.饮食调节。晚餐少食辛辣、油腻,睡前2小时禁食。  

3.环境优化。卧室避光、静音,床垫硬度适中。  

常见误区警示

❌ "失眠忍忍就好" → 长期失眠可致认知障碍、心脏病  

❌ "安眠药能长期吃" → 需遵医嘱控制疗程     

结语

老年失眠并非正常衰老现象,长期睡眠障碍可引发认知衰退、免疫力下降甚至心脑血管疾病。中西医结合治疗既能通过多导睡眠监测精准定位病因,又可用中药调和阴阳(如养心安神、疏肝解郁),达到短期助眠与体质改善双重目标。

医生强调:切忌自行长期服用安眠药,需遵医嘱调整方案;日常坚持作息规律,辅以穴位按摩、药膳食疗,重塑健康睡眠节律。  

科室优势:国家中医老年病诊疗中心、睡眠障碍循证诊疗体系、中药-针灸-康复多维干预。

健康倡议:失眠非小事,调理要科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