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知识

心病科主任医师于清华|御寒稳压:高血压患者秋冬中医防护宝典


发布时间:2025-10-14


适逢秋末冬初,北方地区气温骤降,尤其昼夜温差大,季节更替期间如何实现血压平稳过度是医患的共同目标。通过科学防护和中医调理,可以帮助您实现这个目标,下面为您详细介绍高血压患者的注意事项与养生方法。      

气候特点与高血压关系

秋冬时节“阳消阴长”,北方地区常出现“断崖式降温”,这种气候特点对高血压患者尤为不利。一方面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,除血压升高外,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也会明显增加;另外北方空气干燥耗伤人体津液、钠盐摄入过多、运动减少等因素,导致血管阻力增加、血液粘稠;万物萧瑟景象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,导致血压波动增加。此外嗜酒、肥胖、工作或生活压力大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。

高血压的危害 

高血压为人类健康的“杀手”,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,血压控制不达标,早期可促进动脉硬化发生、发展,随着病程的延长,会导致冠心病、心绞痛、中风、肾脏病、高血压视网膜眼底病变,高血压急症甚至导致心肌梗死、心力衰竭、肾衰竭、脑梗塞、脑出血,甚至危及生命。

科学监测,血压达标

血压的检测需要注意很多细节,首先在测量血压前30分钟不剧烈运动,不喝酒、浓茶和咖啡,保持情绪平稳,并排空膀胱,静坐休息5-10分钟,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,测血压时上臂外展45度。许多人偶尔在活动、憋尿、聊天、熬夜、用餐之后测的一过性的血压升高,不能真实反应血压,患者应避免因此情绪过度紧张,导致血压升高。

不同人群降压目标不同,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至140/90mmHg以下;年轻人或2型糖尿病、脑血管病、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、慢性肾病患者如能耐受可降至130/80mmHg以下。老年(≥80岁)高血压患者血压先降至150/90mmHg,如能耐受,可进一步降至140/90mmHg以下。

中医养生防护方案

1.饮食调养 

减盐增钾,增加香蕉、菠菜等富钾食物,适量食用山楂、木耳、丹参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食材,畏寒人群可进食暖身三珍:山药(补脾)+板栗(补肾)+红枣(养血)。

2. 穴位保健法

太冲穴(足背第1-2跖骨间):每日按压3-5分钟,平肝熄风。

涌泉穴(足底前1/3凹陷处):睡前按摩或艾灸,引火归元。

曲池穴(肘横纹外侧端):按揉可辅助降压。

3.情志与作息调节

避免大怒、过喜等剧烈情绪波动,通过书法、音乐等陶冶性情。保证7-8小时睡眠,提倡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,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产品,可尝试中药足浴(艾叶+红花各15g煮水泡脚)。

4.五行音乐疗法

肝郁者听角调(《胡笳十八拍》),肾虚者听羽调(《梅花三弄》)。

5.长期坚持中国传统功法八段锦、太极拳、五禽戏等有利于稳定血压,延缓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,做到每周3-5次,每次30分钟,可明显改善患者体质。

控制血压,防治并发症,从生活点滴做起

1.减少食盐摄入量。每天摄入盐量应少于6克,建议用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。

2.控制体重。超重和肥胖者减轻体重,腰围男性控制在﹤90cm、女性﹤85cm。

3.戒烟限酒。

4.调整心态,改善睡眠。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、抑郁状态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,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避免负面情绪。

5.防寒保暖采用“洋葱式”穿衣法,重点保护头颈、胸背及足部,晨练时间宜推迟至太阳升起后,避免清晨寒邪侵袭,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10℃,注意增减衣物。